長輩或爸媽疼愛孩子,但有些長輩或爸媽認為「只要是孩子/孫子做的事,都沒錯!就算有錯,都是別人的錯」或「他還小,沒關係」,這種不分是非對錯的教養觀容易養成孩子不在乎他人、為所欲為的行為,及「千錯萬錯,都是別人的錯!」、推卸責任的思想偏差。然而自由不是為所欲為,而是在適當、安全的界線範圍內可隨心所欲不逾矩。

 

20201207_163006.jpg

 

情境題:(註:時間是台灣疫情爆發前)媽媽帶著孩子去醫院探視婆婆。一到病房,已有其他親友在場。年約三、四歲的孩子見病床掛著一個像遙控器的東西,上面有很多按鍵,在好奇心驅使之下將手伸了出去……

婆婆:「寶貝,來!你按這個(孩子便跟著指示按),可以往上,再按那個,可以往下,再按這個,腳可以抬高,再按那個,可以把腳放平。怎麼樣?很好玩吧?!你試試看!」

媽媽邊聽邊覺得不妙!果不其然,在婆婆與親友聊天時,孩子就一直「玩」按鍵,一這麼「玩」,就停不下來了。媽媽當下覺得不妥,便出聲制止孩子:「病床是用來休息和治療用的,不能玩遙控器,亂按可能會弄壞哦!你來畫畫~」。

婆婆聽到,不以為然地說「要玩就讓他玩,他還是小孩,沒關係!」。

 


 

公德心

公德心就是公共的道德、注重公眾利益的精神與態度,以維護及享用公共資源,例如在公共場所中,不破壞公物、不亂丟垃圾、不大聲喧嘩等等,應當是父母需自幼教起的生活與品德教育!尤其現在疫情嚴竣,上例中的醫療資源,若住院者都把病床當玩具玩,那麼還會有多少功能良好的病床能供使用呢?反之,若大家能有同理心、將心比心,不只想到自己,還能替他人著想,發揮公德心,便會好好愛惜公物與珍惜公共資源。有些時候,公德心也能保護自己,例如:在餐廳裡不奔跑、用走的,就不容易撞到桌椅或正在上菜的服務生,進而保護自己不會受傷。

實例:我帶胖比(1~2Y)坐捷運,一進車廂,催促小孩「先坐好,捷運馬上要開囉~」,我則忙著調整沈重的行李箱,避免擋到進出的乘客。調整時,有人拍我的肩膀,回頭一看是一位阿嬤,她指著胖比站上捷運座位的鞋子說:「不要讓孩子穿鞋站在座位上」,我這才發現,便趕緊向她表示「謝謝您的提醒!」。的確是我疏忽了,連忙拿出媽媽包必備的濕紙巾把座位擦乾淨,跟胖比說:「捷運座位和公車座位是要讓你坐著,不是站著的,而且你站在座位上也會弄髒座位。如果你想看風景,可以坐媽媽腿上看,媽媽抱你!」。

公德心存在著世代差異與個別差異,但不可否認地,現代的公德心表現已經比前幾個世代進步。

 

「孩子還小,不用教」 vs. 孩子的教育不能等

雖然此例中是婆婆,但在現實生活中,有些是長輩或其他親友,有些是爸媽,不能一概而論!我就曾目睹,一名約幼稚園大班男童直接跳上餐廳椅子,並站著椅子上大喊「餐廳就是我家!」,此舉嚇壞同桌者,但他的爸媽只顧著跟旁人聊天和滑手機!所以這不是身份的問題,而是教育的問題。但若是與長輩持相對立場,的確有可能演變為教養分歧。

有些長輩或爸媽自己認為或讓孩子認為「只要是孩子/孫子做的事,都沒錯!就算有錯,都是別人的錯!」、「只要孩子/孫子想要,有什麼不可以?!/什麼都可以!」或「孩子還小,所以沒關係!」。事實上,有些行為是有危險性或不適當的,例如小小孩玩剪刀或菜刀、玩瓦斯爐、玩熱水器,或用餐時整個人坐在餐桌上(是大人的餐桌,不是兒童餐桌椅)或滿場跑來跑去,或在公共場所(如餐廳或車廂內)嬉鬧、喧嘩或亂跑而影響到他人權益,或亂拿他人物品時,爸媽管教小孩,但(通常是)長輩為了護孫便說「沒關係啦~他還小」或「孩子還小,所以還不用教」。甚至有些是直接教壞小孩,真的很讓人傷腦筋,例如在臉書社團看過有媽媽抱怨「婆婆不喜歡一位朋友,每次這位朋友來訪,婆婆便教孩子叫對方「(台語)衰小來了!叫衰小」」。這種是非不分、沒有界線的教養觀,容易養成孩子為所欲為的小霸王行為及「千錯萬錯,都是別人的錯!」、推卸責任的思想偏差,那麼長大呢?

 

像上例中把病床遙控器當玩具玩,為了討好孫子,便可罔顧公德心、規矩或他人權益嗎?媽媽當場認為必須好好把握機會教育,教導孩子愛惜公物,「公德心」得從小教起!但如何處理呢?

方法一:直接溝通,還得取決於豬隊友或神隊友~

直接溝通,是否會讓媽媽進退維谷呢?有豬隊友會讓媽媽裡外不是人,但有神隊友就是神助攻!

上例中,現場尚有其他親友,媽媽當下得判斷在場親友是贊成教導公德心或也覺得玩沒關係呢?若是後者,不只無法教育到小孩,還可能直接成為眾親友圍攻的對象,反而得不償失。

方法二:堅持對的教育,教導孩子正確觀念!

通常孩子一旦出了問題,所有矛頭均是直接指向爸媽「不會教」、「沒有教」,有些長輩還一副事不關己或沒關係的態度。如果負責任的是爸媽,那麼教養也是以爸媽的方式為主!

上例中的媽媽由於對親友們不甚熟悉,現場屬婆婆輩份與年紀最大,估計其他親友也不敢反駁婆婆,萬一在病房內起爭執也不適當,決定採取保險做法、以退為進,先藉故離開現場,把小孩帶回家教。

「阿嬤現在住院,你對病床上的按鈕很好奇,對不對?」

「對啊!」

「可是阿嬤只是暫時住在醫院,這個病床現在暫時給阿嬤使用,不是阿嬤的。而且阿嬤出院後,還有其他病人也會使用這張病床哦!」

「嗯!」

病床不是玩具!如果因為你好奇,一直按、按、按,把病床按壞了,怎麼辦呢?」

「要維修!」

「對啊!要維修,萬一修不好,只能買新的病床。可是這段時間內,下一個病人就不能使用病床了,這樣不就影響到別人了嗎?說不定,你按太多下,直接把病床按壞了,那連阿嬤都不能使用了,怎麼辦呢?」

這問題可能有點難,孩子沒有回答。

「所以阿嬤住院,只是「暫時使用」病床,那張病床不是阿嬤的,而且為了不影響其他人的使用權利,我們也要好好愛惜,對不對?」

「對!」

對媽媽來說,堅持對的教育,讓孩子了解與學習正確觀念,才是最重要的!因為自由不是為所欲為,而是在適當、安全的界線範圍或規矩之內可隨心所欲不逾矩。

方法三:先聲奪人,搶占先機。

隔天再到醫院探視,媽媽特意在病房門口停下來,並用一個較為大聲的音量把教育總結再說一遍:「媽媽有教你病床不是玩具,所以不能亂按。待會進去後,只有阿嬤需要調整病床時,你再幫忙調整就好。懂了嗎?」。

這位媽媽說她是故意這麼做的,一方面是提醒孩子,一方面是拉攏在場的其他人(畢竟現代人還是重視公德心),一方面也為避免重演昨日情節。

進病房後,在婆婆面前再度先聲奪人地提醒:「媽媽剛才教你病床不是玩具,所以不能亂按。你可以自己跟阿嬤說:阿嬤需要調整病床時,你再幫忙調整就好。」。至少孩子對公德心有基本的了解,也自己告訴婆婆「病床不是玩具,如果阿嬤要調整時,我才能幫忙按」。也許是由於現場尚有其他親友與其他床的病人,婆婆不以為然地悶哼一聲、冷笑一下,大概還是覺得媽媽小題大做,再次與其他人聊起天來。媽媽原本想藉由孩子之口來教育婆婆,看來雖不算成功,但至少孩子能夠學習愛惜公物、不再玩病床!


 

第一次當爸媽的確有很多狀況需要應付與學習,也許第一次遇到處理得不夠理想或有所疏失,但這都是學習當爸媽的必經之路。爸媽平常講再多,有些都不如實際遇到學得多,透過機會教育也是教養孩子的一部份,例如上例的公德心與愛惜公物教導與引導孩子是爸媽的責任,因為孩子的教育與未來就這麼一次,沒有What-if,既不是多重宇宙,也不是失控還能再重來一次!

 

以上實例為作者或週遭親友經歷,如有雷同,純屬巧合與事實。

 

如果認同或有任何想法,歡迎在文末留言哦!也歡迎按讚、追蹤加關注哦!

🌸文章更新以痞客邦為主!🌸

🌸前往:Psyche賽心姬粉絲專頁按讚和追蹤!🌸

🌸點選:加Psyche賽心姬Line好友!🌸

🌸覺得文章很實用,趕快點選下面按鈕分享給好友吧!🌸

 

 

🌸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🌸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Psyche賽心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