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台灣疫情持續延燒,三級警戒再次延長至6月28日,全國停課至暑假。居家抗疫期間,小孩停課、不停學,請防疫照顧假的爸媽也陪小孩在家學習,夫妻間、孩子間、親子間也因此有更多的對話。雙北自主封城,我們也儘可能待在家中,不只親子對話變多,與長輩們的對話也是,只是對話用詞也需拿捏分寸,爸媽需以身作則。以下分享自己的實例與觀察,對本文出現的不文雅字眼,致歉並請見諒!

自胖靈精出生,我就開始跟他說話,秉持一個原則:儘量說好話!跟親密的人如老公或麻吉,聊天時的用字遣詞可能不拘小節或有口頭禪、慣用「發語詞」,但有些字彙實在不適合讓小孩聽或學到。這是有關語用學(pragmatics),即如何在社會情境(social contexts)中使用語言。在家中,我們禁止在孩子面前說髒話或不文雅發語詞(如:靠、幹、屁啦、屌……),提及性器官、罵人(如:笨蛋、白痴、神經病、賤、機歪……)或不吉利字眼(如:死、去死啦……)等,儘量做到,因為有時還是會不小心,例如背後靈突然出聲一問「什麼是機歪?」,就尷尬了😵。

20210607_224526.jpg

 

 

1. 幹什麼/幹嘛或(台語)三小/衝三小/衝啥➡️改:做什麼?有/發生什麼事嗎?怎麼了?……

實例:大長輩只會說台語,講話口氣很衝或態度不和善。小時候,胖靈精有時只是自己在玩或做事,大長輩會咄咄逼人地質問:(台語)衝啥?!(×3,真的連說三遍)。說實話,我並不喜歡這種說話方式、態度與用詞,但只能教自己的小孩。所以從小我就不斷提醒胖靈精:

不能說「幹什麼」,要說「做什麼」!不能說「衝啥」,要說「蝦咪歹誌」!

(「蝦咪歹誌」是我能想到比較婉轉的說法)

語氣也很重要,所以我也會觀察胖靈精怎麼說。若他講的語氣或態度不對,也會糾正他。從小洗腦,他就會知道要怎麼說,並學習禮貌。

有次去老公的公司,同事們看到胖靈精不知道在玩什麼,就隨口問他一句「幹什麼?」,胖靈精立即反應「不能說幹什麼,要說做什麼」。我在旁有點小尷尬,只能堅持地解釋「因為講話要有禮貌」,所幸這些大人們也相當認同。

最近自主封城,大長輩閒閒在家,也是問胖靈精「衝啥(×3)」,胖靈精就跟大長輩說「不能說衝啥,要說蝦咪歹誌」,幸好大長輩沒發火,真是阿彌陀佛……身為媽媽的我只是希望孩子講話優雅、得體、有禮,這只是開始,未來仍需繼續努力教育。

 

2. 我______死了,如我嚇「死」了、我高興「死」了➡️改:非常、十分、相當、很、極……

實例:有次長輩跟三歲多的胖靈精玩,不知做了什麼,長輩突然壓住心口、一臉驚恐地大喊「嚇死我了」!

這句「嚇死我了!」雖如實陳述反應,但對尚不懂得拿捏語用分寸的幼童來說,他學到了新用法。之後整整三天,胖靈精將「死」一字,應用得「淋漓盡致」,整天掛在嘴邊

…………我累「死」了!…………我睏「死」了!…………熱「死」我了!…………我高興「死」了!…………我餓「死」了!…………冷「死」我了!…………吵「死」了!…………笑「死」我了!…………(無止盡的「死」字)

雖然每當胖靈精說到「死」字,我就會幫他「換句話說」,但仍敵不過對新字的新鮮感。一連三天,整天「死」字轟炸媽媽,我聽了都快「腦/惱死」了!終於,胖靈精再次說到「死」字,因為「換句話說」短時間內效果不彰,我決定把握這次機會、好好跟他討論。

「我們平常不會一直這樣說。因為死,是死亡的意思。就像天使阿公,因為受傷、流血,後來住院,死掉了、死亡,住到天上去了的意思。」(當時胖靈精的台北阿公已過逝)

「嗯~」

「所以我們不會整天「死」來「死」去的講話,這樣聽起來不舒服(因為他還不懂「不吉利」的意思,為避免模糊焦點或轉移話題,先用聽得懂的詞彙)。像「高興死了」,你可以說「非常」高興、「」高興、「十分」高興、「相當」高興,但是不要講「高興死了」。這樣懂了嗎?」

接下來每當他又脫口而出時,就提示他:「要怎麼說/改?」。在知道理由下而做的改變,遠比單純被動提醒來得好!接下來幾天內,漸漸地恢復「正常」對話水準,不然「死」字轟炸很容易讓媽媽的忍受力破錶!

🔎推薦閱讀:「死亡概念」發展懶人包:各年齡層的死亡概念發展、家長指南、繪本推薦與作法參考

 

3. 罵人的話,如阿嬤酣慢、笨桶、糊塗

實例:去年看到一個阿嬤帶著孫女來打預防針。阿嬤忘了帶某樣東西,隨口跟孫女說(台語)「阿嬤酣慢,又忘了」。後來需先去繳費再回來,好像又漏掉一個步驟,這次換孫女帶著責怪的語氣對阿嬤說(台語)「阿嬤笨桶,又忘記(做什麼事)」。

雖無法得知平時祖孫的互動與溝通方式,但聽到大約3歲左右的小女孩直接罵或形容長輩,也許她並不懂得這是罵人或只是單純重複長輩說法。大家也可想想若自己的小孩這麼說大人、自己或長輩,心中作何感想?

由於當場胖靈精(四歲多)和我都聽到了,於是我跟胖靈精討論:「因為「酣慢」、「笨桶」是罵人或對人不禮貌的說法,平常我們不會這樣說話,尤其是對長輩或大人,例如阿公阿嬤、爸爸媽媽。像這種情況,可以說「我忘記做(什麼事),我們一起去把事情做好」。平常要說好話,有什麼事用說的,不知道怎麼說,問媽媽,媽媽教你。這樣懂了嗎?」。同時,這也提醒我們自己平常如何形容自己,孩子也會有樣學樣,也可能進而影響其自我概念

 

4. 語尾助詞「啦~」

實例:餐桌上,不斷聽到爸爸和媽媽對孩子說「快點啦」、「坐好啦」、「快吃啦」、「湯匙/筷子拿好啦」、「閉嘴啦」、「快吞下去啦」、「給我啦」,有時也會用手壓著小孩的頭,催促小孩快點。總之,不斷地聽到「……啦……啦……啦」,語氣充滿著不耐煩、動作也相當粗魯。最後孩子也被激到失去耐性、耍開大人的手,對著爸爸大吼「不要弄我啦」,同桌友人們頓時也很尷尬。過一陣子再與他們聚餐,餐間聽到他們三人彼此提醒「不要再說「啦」」,語氣聽起來還是不耐煩。隔一陣子三度聚餐,至少已經沒聽到「啦」。

所幸這對父母有察覺這種對話方式與態度不宜,雖然花上一、兩年多的時間修正,至少慶幸有做出正向改變。

 

總之,孩子會模仿大人們的言行舉止、態度與語氣,尤其是爸媽,因此爸媽們更需以身作則做良好示範。換個角度想,有小孩的時期也是人生中講話最紳士淑女的時期了😅。也歡迎爸媽們留言分享在孩子面前是否有不能說的話與建議哦!

 

如果認同或有任何想法,歡迎在文末留言哦!也歡迎按讚、追蹤加關注哦!

🌸前往:Psyche賽心姬粉絲專頁按讚和追蹤!🌸

🌸點選:加Psyche賽心姬Line好友!🌸

🌸覺得文章很實用,趕快點選下面按鈕分享給好友吧!🌸

 

 

🌸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🌸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Psyche賽心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